陈传霖 Chen Chuanlin
陈传霖(1897-1945)是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及摄影社团组织者,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摄影艺术发展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的作品与理论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摄影的现代性探索,以下是其生平与成就的综合梳理:
一、生平与摄影社团活动
陈传霖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受艺术启蒙,1930年与林雪怀、林泽沧、聂光地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摄影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黑白影社”**。该社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聚集摄影爱好者,推动摄影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并多次举办摄影展览,出版《黑白影刊》等刊物。陈传霖作为核心成员,不仅参与创作,还通过理论文章(如《美术摄影之指针》)探讨摄影艺术的本质与技法,强调“摄影应捕捉现实中的典型瞬间”,反对刻意模仿绘画的“图画化”倾向。
二、摄影风格与理论主张
- 现实主义与抓拍手法
陈传霖主张使用小型相机,强调摄影的写实性,认为“摄影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不含有丝毫欺骗与蒙混”,主张通过抓拍自然状态下的场景与人物,展现生活的真实与动态。例如,他提出“观察、想象、选择角度及抓拍瞬间”的创作方法论,与西方“堪的派”摄影理念同步。 -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学探索
他的作品兼具沙龙摄影的唯美与市井生活的纪实性。例如,《浦江风云》(1927)以构图严谨的江景展现上海外滩的早期风貌,而《河滨大楼》(1930s)则通过三角式江面、船夫动作与农田树影的抽象化处理,呈现出独特的现代主义审美。此外,他提倡“易逝的景物”作为摄影主题,注重捕捉城市变迁中的瞬间生命力。
三、代表作品与历史价值
陈传霖的作品多聚焦上海城市景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浦江风云》(1927):记录了1927年上海外滩的风貌,是上海国际摄影节“初心·经典流传”单元的最早参展作品之一。
- 《河滨大楼》(1930s):画面中的人物与建筑构成现代性对话,被摄影评论家顾铮评价为“定义上海现代性的重要影像”。
- 《石牛》《牛》等系列:通过动物题材展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多次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成为摄影收藏的热点。
- 《征之疲乏》(1936):收录于《陈卢影集》,以动态构图记录劳动者劳作场景,体现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国际影响与荣誉
陈传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际摄影沙龙,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资格。他的摄影集《陈卢影集》(1936年与卢施福合著)被视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个人摄影集之一,展现了其艺术成就与国际视野。
五、历史评价与遗产
陈传霖被视为上海摄影现代性的先驱之一。2022年上海国际摄影节将其作品列为“上海摄影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肯定了他对城市记忆留存与摄影美学创新的贡献。他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了后续摄影家如金石声、聂光地等,推动了中国摄影从“为艺术”向“为人生”的转向。摄影评论家顾铮指出,其作品“兼顾记录性与摄影美学”,成为研究民国摄影现代性的关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