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康 Zheng Jingkang


郑景康(1904——1978)原名郑润鑫,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其父郑观应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爱国学者和诗人。1920年在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进上海青年商业专科学校就学。1923年离开商专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并开始涉足摄影领域。1929年到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从此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1930年春,为了能独立从事摄影艺术事业,在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专攻人像摄影,从而为以后的摄影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2年他回到内地,从人像摄影室走进社会生活和自然领域,利用四年时间先后游历了广东、上海,北平,天津等地,其作品在《良友》、《时代》、《晨报画刊》等报刊发表。1934年在北平举办“景康个人影展” 。1935年春由他发起举办“北平联合影展”,被誉为“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对于取光、布局极有心得”,“尤以取材之佳为难能可贵”,一些作品是“非凡品”,是“绝作”。特别是他的《残废者之挣扎》、《臂助》、《乐天》,都真实地反映了挣扎在旧中国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和艰辛,表达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摄影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景康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8年毅然从香港来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拍摄了一批揭露日寇侵略中国罪行和反映抗日救亡活动的照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妈妈》、《待赈》、《纤夫》等,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人民造成灾难与痛苦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1939年4月他在重庆与共产党取得联系,1940年12月由周恩来和叶剑英介绍奔赴延安。1941年1月至1945年11月,他先后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摄影记者、摄影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摄影工作,为开创我党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5月,他作为摄影界的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会上发表了建设无产阶级摄影事业的重要意见,并举办了个人影展,毛泽东、任弼时、贺龙等领导同志亲临观赏并对其摄影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1944年,他为毛泽东同志拍摄了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8月在延安机场拍摄了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时的《挥手之间》。他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领导同志拍摄的许多照片以及反映解放区军队革命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的照片,都是我党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45年,郑景康随胡耀邦同志离延安赴解放战争前线。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社、《东北画报》社担任摄影采访,培训人材和领导工作,为建设我党的摄影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拍摄的《郑洞国到哈尔滨》,有力地戳穿了蒋介石伪造的“郑洞国杀身成仁”的谎言,对打击敌人,鼓舞我军斗志起了重要作用。

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等职,积极从事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和摄影理论的研究工作。他的《景康摄影集》以及《摄影创作初步》、《摄影讲座》等摄影理论著作,深受广大摄影工作者、爱好者的欢迎。1957年春,他在北京举办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个人影展,1962年他和梁思成联合举办了“内蒙古纪游摄影展览”,1964年为毛泽东同志拍摄了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标准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他的创作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新闻、人像、风光、舞台、花卉、静物都曾摄入他的镜头,而尤以拍摄人物见长。他认为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是摄影创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题材。他拍摄的《齐白石》、《华罗庚》、《吴运铎》、《草原上的老人》、《观众》、《女孩》等,都是深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郑景康还是著名的摄影教育家,早在延安时期,他就编写摄影讲义,担任摄影研究小组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北、东北等地多次举办摄影训练班。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为新华社培训了一批摄影记者,还不辞辛苦到各地举办摄影训练班,为发展摄影事业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材,对无产阶级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海内外都享有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