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江 Xue Zijiang
薛子江(1910——1962)曾用名薛渭霖,广东省顺德县人。我国著名摄影家。他生前为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杂志编辑委员。
他幼年时期,只读过两年书,十一岁时,曾因生活所迫,前往香港谋生,先后当过杂工和电报派送工人。从1929年起,他到私营广东银行大楼担任电梯司机和修理员,1933年,薛子江由于经常为银行大楼中“德福伦达摄影厂”的代理商“鲁达洋行”运载照象机而对摄影产生兴趣。经过勤奋学习钻研和摸索创作,逐步掌握了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1937年,他结识了蔡俊三同志及一批香港影友。他们每天乘早上六点二十分火车到沙田拍晨景,时有“六二〇团”之称。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日出而作》和《起跑》分别获得1939和1940年《德臣西报》举办的全港摄影第一名奖,“打破了该会十次比赛的纪录”,中外人士无不“誉为奇迹”,使他在香港摄影界崭露头角,轰动一时。香港影友捐资为他举行“庆祝我国摄影界连获两届摄影比赛远东最高奖联欢会”,并合影留念。从此时起,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性影展。1941年他和蔡俊三合办“国际摄影服务社”。他们积极赞助业余摄影活动,受到赞扬。同年香港被日寇占领,薛子江举家逃难到广东梅某圩谋生。1946年,他回到广州同香港影友黎开善一起开办“光林”摄影店。他在国内首创月赛的办法,联络了很多摄影朋友,如何藩、王永序、刘六章、何信泉、潘联锐等,另外还有香港的潘日波、新加坡的董贯行等。这段时间他的摄影艺术日臻成熟,创作题材更加广泛。1947年到1950年间,他的作品曾选入亚、非、澳、欧、美五大洲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展。他的知名作品《圆润洁净》和《衡山初晓》曾先后参加过三十多次国际影展。《圆润洁净》,荣获了荷兰摄影杂志《焦点》举办的1949年第九届国际影展的阿姆司特丹公共金牌奖。其他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影展的铜牌奖和荣誉奖。
1948年,广州和香港的摄影友好商量成立“广州摄影学会”,共推他任常务理事,蔡俊三、伍千里、何信泉、黄永祥为理事。他们除了组织会员创作外,还积极协助会员将作品投寄国外参加国际影展。由于成就突出,他和蔡俊三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吸收为高级会员,其他人多被吸收为会员。1949年,他又获得荷兰摄影杂志《焦点》社赠予的名誉会员和印度摄影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影协会员等称号,为扩大我国摄影艺术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人。他从不拍照有辱国格的不健康的照片。解放初期,香港影友曾以每月八百元港币的优厚待遇邀请他去香港。他弟弟也多次劝他,如果去香港,经常接触外国的新的风格和新技术,艺术成就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婉言谢绝,他认为“外国的风格和技术固然是好,但中国并不是就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外国的风格可以给我们借鉴,但发展中国自己的特有风格,却是更重要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壮丽的山川,优美的风景,很少给人拍摄过。作为一个中国的摄影家,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把这些美点表现出来,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有这样美好的山川景物”。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在这种爱国精神指导下,他在摄影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0年,他在广州市文联摄影组工作。1953年,调任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1956年,调到北京中国新闻社总社工作。
1956年,他参加中国摄影学会的筹备工作。同年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展览部副主任,并兼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委员,历届全国摄影展览评选委员等职。
1958年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为他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一百二十幅,其中建国后的作品八十幅,足见他多年来的成就。
他擅长风光、静物和人像摄影。他认为“风景摄影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纪录,而应当是我们今天生动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是现实景物中主要的新生的事物的反映。因此,摄影作者必须是充满着对当前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将来的无比信心,才能产生良好的作品。……通过他,能反映出祖国的建设面貌、壮丽山河、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人们为建设可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和猎取最优美的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香港摄影家罗苏民曾回忆说:“曩与之作旅游猎影,或曰‘子江所过之处,吾等无余地矣’”。由此可见,他对景物之敏感,技艺之高超。他的作品,“用光细腻,构图优美、层次丰富、色调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达二十个省份,到过许多名山川大,拍摄了许多令人赞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品有:《千里江陵一日还》、《巴蜀梯田》、《珠江夜月》、《春泛嘉陵江》、《西湖白堤》、《热河的灌县》、《峨眉》、《苏州灵岩》、《嘉陵江日出》、《山河光辉》、《洞庭湖夕照》、《龙门石佛》等等。
“面向建设、面向生活”是他的创作宗旨。他积极投入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和实践中去,不断从中吸取丰富营养,使他的作品增添新的生气。《工地的早晨》、《水利工程机械化》、《卸土》、《石景山钢铁厂》、《围捕》、《个个争气》、《新谷登场》、《春耕之前》、《欣欣向荣》等作品都是反映农业生产状况的。
他对摄影理论有较深的研究,著有《怎样拍摄风景》一书。另外,还先后在《中国摄影》、《新闻摄影》、《大众摄影》等刊物上发表过《谈摄影的用光》、《如何掌握人物摄影的光线》、《给静物照片以新的内容》等二十篇文章。曾应邀在一些新闻摄影单位和大学新闻系作演讲,把他的宝贵的创作经验传授给青年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
他对待创作非常严肃认真。每到一地,总要在现场反复观察,寻找拍摄角度和地点,以及研究各种不同的天气和光线对表现景物的影响。他拍摄的胶卷,无论在那里都要自己冲洗、放大,以求得他所需要的画面色调和气氛。
薛子江同志因患脑膜炎症不幸于1962年3月8日逝世。3月10日,中国摄影学会及北京影友为他召开了追悼会。悼词最后说:“薛子江同志以毕生的精力,献给他心爱的摄影艺术事业,特别是解放后,他以更高超的摄影艺术才能,献给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的摄影艺术事业贡献了他力所能及的力量。他的热爱摄影艺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可贵的精神,将久久留在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