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三 Cai Junsan


蔡俊三(1890——1979)广东省顺德县人。自幼在家乡读书,酷爱绘画艺术,对于国画、西洋画、版画以及各流派的画,都有所研究和创作。1927年在广州芳村孤儿院担任美术教员时,开始接触摄影艺术。一入门他就同时研究拍摄、冲片、晒印、放大、着色、修片以至加厚减薄、镀色、浮雕等技术。在摄影器材简陋和设备低劣的条件下,经过一年的艰苦钻研,初步奠定了摄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1928年他的处女作《春江水暖》参加英国伦敦摄影沙龙,并刊登于同年英国摄影年鉴。1929年他的作品《青春》又选入伦敦摄影沙龙,再次刊于同年摄影年鉴,在国际摄影坛上崭露头角。此后他经常在上海出版的《良友》、《美术生活》、《飞鹰》、《柯达》等画报上发表作品,许多作品被选入各国举行的国际影展,有的作品还获得了金牌、银牌和铜牌。1934年,他应上海《良友画报》的邀请,成为这家大型摄影刊物的专栏作者。他顺长江入四川,沿途拍摄长江景色和川中风情,作品颇获好评。此后,他曾在四川万县、湖北宜昌以及南京、汉口、香港等地从事摄影活动。1945年他从香港回到广州,积极参与创立广东摄影学会的活动。这一时期其代表作品有:《三友》、《载浮载游》、《制砖》、《水云乡》、《山居》、《云路》、《雪霁云开》、《力挽狂澜》、《喜接双羔》、《角力》、《牧羊初放》、《行列》、《飞鹭》、《鸟喜春来》、《活跃》、《清晨小吃》、《读书》、《一帆风顺》、《麦浪》、《风雨催程》、《秋风帆影》、《春雪》、《天际云帆》、《朝阳映雪》、《程远挂双帆》、《小桥新装》、《春到人间》、《玻璃玩具》、《向日葵》、《姐妹花》、《竹》、《竹》(浮雕)、《竹》(线描)、《秋菊有佳色》等。

解放后,他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从“为摄影而摄影”的圈子里挣脱出来,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进步。1956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该会理事、常务理事、全国影展评选委员,中国摄影学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委员;1958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影展,得到了摄影界的普遍好评。1961年中国摄影学会又为他举办了一次个人影展,与薛子江的作品同时在颐和园分馆展出。时隔一年,又在帅府园美术馆再次展出。1960年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全国影展评选委员,他积极参加学会工作,为发展我国摄影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努力进行艺术创作,每年都有作品选入全国影展。他还热心讲学,为培养新生力量,曾在粤西、粤北和北京等地,多次为摄影讲习班传授技艺。

1976年夏天,他又以荔枝和茅台酒为题拍摄了一幅《荔枝酒》,并题诗一首:“老来影艺兴浓,耋耄余年且用功。不为龙钟愁弩末,黄昏犹有夕阳红”,表达了他为摄影艺术鞠躬尽瘁的愿望。曾将他几十年来在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和获得奖章、奖状一百二十六件赠交中国摄影家协会。不幸他于1979年7月9日在香港逝世。根据其生前的嘱托,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分会于1980年5月在广州举办“蔡俊三摄影遗作展览”,展出了精品一百幅,1981年花城出版社将这些作品编辑成《蔡俊三摄影艺术》专集出版。

他擅长风光、人像、静物和花鸟摄影,其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而且从拍摄到制作,务必一手经理。他对作品的取材、构思、意境,以及层次、影调、纹理、质感,都刻意研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剔透玲珑。因而他的作品“主题鲜明、构图严谨、清新简洁、功细耐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尚情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拍摄的花卉、鸟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而拍摄的静物,经过精心构思和艺术布局,赋予以动感的情节后,生气盎然,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其建国后的代表作品有:《幻想》、《依依膝下》、《竞丽争妍》、《流浪者歌》、《有声有息》、《鱼水之欢》、《乐哉此鱼》、《成双成对》、《浴罢》、《晨声》;《微笑》、《花饰》、《吸纸烟者》、《在山泉水清》、《初冻》、《南国风光》、《野塘牛涉》、《江山如画》、《黄昏》、《偶耕》、《甜蜜》、《如珠似玉》、《欣欣向荣》、《我也养》、《赶上了》、《在放假的日子里》。

他对摄影理论也颇有研究,认为“一切照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画意摄影,一类是应用摄影。应用摄影的目的在于运用,趣味和吸引力完全来源于实用价值,画意摄影目的不在于实用而在能触发美感,其趣味和吸引力系于情感,它不基于题材而基于处理手法”。在摄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作为造型艺术的摄影,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有些事物必须保持真实性者,绝不能任意加工。静物摄影虽然大多数需要摆布,可是多多观察,深入生活,可使作品摆得自然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