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泉 Zhang Yinquan


张印泉(1900——1971)河北省丰润县人。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理论家。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全国摄影展览评选委员会委员、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员等职。

他自幼爱好美术,对绘画有较好的研究。1919年开始摄影活动。1921年考入国立北京法政大学经济系。1922年他自购相机一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香山、碧云寺等地进行拍照。为了用日光放大,他在家里的房子上开了个天窗。1923年开始运用画理拍摄、洗印照片,后受刘半农、老焱若的启发,逐步转向花卉、人物摄影。经过一段实践,到1927年,他度过了摄影的幼年时期,摄影技术日臻熟练,并练就了四步准十尺的功夫。这一时期,他在摄影创作上追求“纯美”及“诗意”、“画意”的表现,把摄影作为“高尚的娱乐”,认为它可以“陶冶性情”,“免除不良之嗜好”。这也是当时中国摄影界思想状态的反映。在摄影题材上,由人物肖像、群像,进而以风光、花卉和禽鸟为主,如《雪竹》、《泰岱观云》、《芦荻秋风》、《凫塘点雨》、《松雪楼台》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927年10月进张学良主办的北京同泽新民储才馆。1929年毕业后,曾任张学良的少校摄影员。“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亡的文化艺术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他的艺术观点有了转变,他在《张印泉摄影集》第九集的序言中写道:“现在自己的摄影的格调,似乎有些变了。以前的取材完全求纯美的发挥及符合画意的结构;最近的希冀,除美的条件外,仍求‘力’的表现。也许是受环境的刺激”。他认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常受着社会潮流的推荡而变迁,有史以来,治乱兴衰的时代不同,所产生的艺术,亦因之有别。……目下中国所需要的新的艺术,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旖旎温柔;是披荆斩棘,是开创奋兴,我很有希望拿这种主义来鼓舞自己,以从事摄影”,“国难当头,不能讲摩登”,要从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给观众以刺激兴奋的感觉,以自己的摄影为救亡活动以万一的裨益。”他停止创办《摩登》周刊,先后到过辽宁、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陕西、河南等十余省份,游历了泰山、华山、黄山、庐山、莫干山等名山,拍摄了很多雄伟秀丽的山川景色。同时由于他长期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拍摄了一部分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统治的照片。在拍摄手法上,由摆拍逐渐转变到以抓取生动的瞬间为主。作品具有“明朗、简洁、生动、有力”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晨曦中的北平》、《秋日北国的农村景色》,分别刊于1934年九、十期《时代》杂志;《田家风味》,刊于1935年第十七期《大众画报》;《武汉荆沙,洪水横流》,刊于1935年第十七期《美术生活》;《努力的舟人》(又名《力挽狂澜》),刊于1936年第二十九期《美术生活》;《秋之田野》,刊于第一二一期《良友》杂志;《拉排子车》,刊于1936年《美术生活》,1936年4月被鲁迅和茅盾支持创办的左翼刊物《作家》创刊号“中国摄影名作”栏转载,改名《曳》,借以表达人们对中国当时民族危机的不安和对中国工人阶级具有的伟大解放力量怀抱的期望;《贫农之家》、《流离》、《无家可归》、《城镇化泽国》、《负重姑娘》、《雪地惊鹅》等。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他的摄影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好转而进行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器械的研制改进工作。除了改制成10.5厘米、13.5厘米、16.5厘米、40厘米的长焦距镜头之外,又在1941年设计制造了一个能变三种焦距(8.5厘米、13.5厘米、19.5厘米)的镜头。这种镜头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相机的改制方面,1943年研制成了“Y.C.REFLEX”号,可使用120胶卷拍16张的单镜头反光摄影机,同时也可以用连动测距的装置拍摄快速的动作,并且能够换用从6.5厘米到40厘米七种焦距长短不同的镜头。

日寇投降后,他立即筹办北平摄影学会和影展活动,同年当选为北平摄影学会主席。

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新闻摄影局、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通过学习和锻炼,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长期以来的独自摸索的小路而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光明大道。1956年参加了中国摄影学会的组织筹建工作,先后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主席、全国影展评委委员、《中国摄影》编委。他结合建国后的实践经验,对过去研究的理论手稿进行补充修改,陆续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用》、《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著作,共一百多万字。1963年中国摄影学会为庆贺他从事摄影四十年,为他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展出作品二百二十幅。同年,他又写出了《摄影四十年》一书,总结了他摄影生活的经验教训。并多次为摄影学习班讲课,为培养摄影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在摄影创作上,他不但保持了以前的独特风格,并且扩大了题材的领域。除了他擅长的风光、人物、飞禽走兽之外,也常到工厂、农村和建设工地去参观访问,拍出了不少反映新时代、新人物和新气象的照片。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刊于《中国摄影》1958年第三期;《人工降雨机》,收入《1958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假日的动物园》,收入《1959——1960年中国摄影艺术选集》;《放牧》,刊于《中国摄影》1960年第一期;《七星烟雨》、《东北虎》,刊于1960年《中国摄影》;《丹顶鹤》、《柱顶红》和《丹枫宝塔》等。

在摄影理论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主张摄影家要重视政治学习,因为政治“可以使我们在选择题材上、鉴别思想上,能够掌握住明确的观察”;在摄影题材上,“以现代社会为对象,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劳动为对象”。“认识到脱离现实、单纯从个人喜好出发去盲目进行创作,不顾题材内容而单纯追求形式,是肤浅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面向群众,不断地在实际斗争中观察、锻炼,使思想感情逐渐和劳动人民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发现富有思想性的题材,并运用技巧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971年4月23日,因病逝世。1978年8月,张印泉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安放仪式由中国摄影学会筹备组组长徐肖冰主持,新华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筹备组副组长孙振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国摄影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