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本 Zhuang Xueben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但直至20世纪末,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1941年,庄学本举办了“西康影展”,以真实的形象介绍了西康的山川、地理、民族、物产,吸引观众二十万余人次,其中有国民党高官如孙科、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等。据庄学本在《筹办西康影展经过》一文记载,“总计影展材料的搜集占23县,费时3年。举行影展的都市3个(重庆、成都、雅安),会场8处,陈列9次,展览37天,观众约20万(重庆10万,成都10万,雅安8千)”。在1941年2月到5月,重庆新民报、重庆大公报、成都中央日报、成都中国日报等十数家报刊杂志还报道了西康影展。庄学本庄学本在1949年开始了明显的转变:他依然重点拍摄肖像照,还会利用在《民族画报》外出采访的机会,到各地开展考察,但“他不再是完全个人的拍摄,而是根据政治的需要开始做选题,他的照片变得很阳光,高歌猛进,意气风发”。1965年4月8日,身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文革期间,庄学本将家中私有财产包括几千张照片悉数上交。其办摄影展的愿望也一直未遂。他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拍摄的上万幅西部少数民族的影视作品、人文资料在文革中中已损失过半,部分现保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宫、民族画报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处。即使到了1984年,他在上海浦东家中去世时,这位摄影师的悼词上,“著名摄影家”的字句也依然被要求删改。直到20世纪末,这位被公众、也被摄影史淡忘的摄影师,却开始被附加上了“摄影大师”、“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头衔。李媚、萧亮中、顾铮、李公明、邓启耀、杨小彦、冯原等活跃于知识界的学者,纷纷撰文纪念庄学本,摄影理论家李媚说,“庄学本完全有足够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由此,其作品开始广为人知,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当我有幸看到庄学本的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是他拍摄的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那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那一张张面孔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只要凝视就会被感动,哪怕目光只是匆匆而过,你都无法不驻足停留。我们被触动的是内心的柔软之处而不仅仅是眼球。庄学本的图片有一种摄影人梦想中的境界:自我的消失。我很难想象当那些人们与他双目相对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超越了眼前陌生的照相机和这个汉地男人,而独自存在的?”摄影评论家李媚如是说。
年表
1909年
出生于上海浦东,父亲务农兼教私塾。
1924年
在上海寻源学塾读了二年旧制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辍学。
1925年
在上海远东测绘洋行等公司当练习生、职员。
1926—1927年
上海台维斯公正洋行练习生。
1928—1930年
上海四有保寿公司职员。
1928年
开始从《半农谈影》、《天鹏》、《柯达》等摄影书刊学习摄影。
1930年
参加由知识青年组成的全国步行团,由上海北上进行社会考察,途中访问了陶行知等知名人士,到北京后因直奉战起,被迫返回。
1931—1934年
南京大同地产公司、南京万国储蓄会职员。公司与照相器材行为邻,有益摄影技艺的提高。
1934年
十三世达赖喇嘛去世,国民政府组织致祭专使行署,庄学本拟以《良友》、《中华》画报和《申报》特约记者的身份随行进藏。到成都后专使黄慕松不允,入藏计划落空。随即转向果洛草原进行考察,当时的果洛在地图上还是一块没有探测过的“白地”。为了旅行的需要,庄学本托朋友在蒙藏委员会办了一张去果洛的旅行护照,以“开发西北协会”调查西北专员的名义,经理县、马尔康、阿坝进果洛;复经白衣寺、莫坝桑、汪清夺坝、贡马桑、瓦司尔、康干、康司尔而出果洛;后经阿坝草原、松潘、茂县返回成都。
1935年
在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参观了影展,选去一部分照片,并介绍庄学本进入该院人类学组学习测量人体的工作,由中央研究院发给测量仪器。
考察文章及所摄照片陆续在《中央日报》、《良友》等报刊发表。
同年受聘为国民政府“护送班禅回藏专使行署”摄影师,并受中央研究院委托进行少数民族体质测量,受中山文化教育馆委托收集少数民族文物标本。随专使行署从南京到西安。
1936年
随专使行署到兰州。1月经西宁赴互助、乐都一带的土族聚居区过年。2月到塔尔寺谒见九世班禅,拍摄上元节的跳神、讲经和酥油灯会;随后赴青海湖东北的群科滩考察蒙古族;再南渡黄河到贵德、共和考察藏族;5月、6月随行署从兰州赴夏河拉卜楞寺拍摄班禅大师主持盛大的时轮金刚法会。
《羌戎考察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摄影作品“古碉楼”、“雪山行猎”发表于《中华摄影杂志》封面。
1937年
春节期间到大通、门源一带土人山沟考察;随后赴湟水以南的民和县考察小脚土人;再渡黄河至循化考察撒拉族。6月随行署从湟源向西南,34天穿越渺无人烟的果洛草原、黄河源区,过通天河到玉树与班禅会合。
这一时期的考察记以“西游记”、“青海旅行记”、“起程回藏之班禅大师”等为题连载于《良友》画报、《中华》画报和《申报》。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班禅因回藏受阻病重。庄学本先后三次向行署告假,终于在11月8日得到批准。于是过通天河冰桥,走康北道经石渠,在甘孜闻班禅圆寂,家乡战事失利,归心如箭,12月底到康定。因上海沦陷,回程受阻。
1938年
1月到成都投笔从戎,报考航空机械学校,未被录取,彷徨之至。西康建省需要各种技术人材,即受聘任西康建省筹备委员会参议,次年改称顾问,并兼西康省通志馆筹备委员,长年在民族地区考察。先到丹巴考察大金川流域的嘉戎藏族,又到越西田坝考察彝族。
1939年
经西昌邮差进时称“彝族奴隶社会中心”的大凉山昭觉城,又经盐源走进极富神秘色彩的“喇嘛王国”木里,又南行到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永宁泸沽湖。返程经九龙回康定时已是夏季。休息一个月携帐西行,经理塘草原,到素有关外苏杭之称的巴塘拍摄藏戏,又顺金沙江南行到得荣,再从白松折返,经义敦回巴塘。原计划沿金沙江北上德格,终因“甘孜事变”受阻,只能在巴安过冬。
1940年
春节看喇嘛寺跳神、挂大佛、送瘟神,春雪中回康定,着手整理考察西康藏、彝、苗、傈僳、纳西等民族的图文资料。著《西康彝族调查报告》,由西康省政府印制,《良友》画报发表专辑“新西康专号”等。
1941年
在重庆、成都、雅安三城举办“西康影展”,观众二十余万人次,盛况空前,国民党高层于右任、孙科、孔祥熙、陈立夫等,及社会文化名人郭沫若、田汉、黄炎培、许寿裳等参观了影展。
同年参加由顾颉刚等发起组织的中国边疆学会,被选为理事,被华西大学博物馆聘为名誉顾问。
1942—1945年
在西康的工作告一段落,想完成去西藏的宿愿。应邀参加康藏贸易公司常驻印度加尔各答,拟跟随公司开辟的驮运路线进藏。但终以印度政府拒绝签发护照而未能实现。曾去新德里、大吉岭、鹿野苑、国际大学等地旅行摄影,画册《西竺剪影》194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版。
抗战胜利,即返回阔别十年的上海,整理十年西行资料。
1948年
在南京、上海、杭州三市举办“积石山区影展”,被中国民族学会选为候补理事。
1949年
11月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先后受毛泽东、朱德接见。历任国家民委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副主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1950 - 1951年
参加刘格平任团长的中央访问团(西南分团)赴西康、云南、贵州民族地区访问。《康藏民间故事》由上海时代书局出版。
1952年
参加彭泽民任团长的中央访问团赴内蒙、东北民族地区访问,同年参加广西桂林壮族自治区成立活动,访问金秀大瑶山、融水大苗山。
1953年
赴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访。
1954年
赴内蒙采访蒙古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
1958年
重访四川羌族地区,在马尔康县成功进行了人类第一例“活麝采取麝香”的试验。
1959年
《养獐和人工采香试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项“林麝饲养和活体取香”的成果,198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62年
参加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活动,这一时期的摄影报道发表于《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杂志。
1965年
以“历史问题”为由被开除公职,回到上海。
1975年
历尽十年浩劫后“平反”。
1979年
抱病参加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80年
《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
因病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